曲沃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坐标介于东经111°24'—111°37'、北纬35°33'—35°51'之间 ,是临汾市下辖的重要县域。它北依塔儿山(崇山)、桥山垆顶山与襄汾县相邻,南靠紫金山(绛山)与绛县接壤,东和翼城县相连,西北隔汾河与襄汾县相望,西南和侯马市毗连。县域面积437.9平方公里,南北长29.5千米,东西宽15.4千米,虽地域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素有“桐叶封唐地、三晋发端处”的美誉。截至2023年,全县约有21万人口,现辖5镇2乡,包括乐昌镇、高显镇、史村镇、曲村镇、里村镇、杨谈乡、北董乡,以及8个社区、114个行政村。
一、历史沿革
曲沃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其名始于西周初期。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初立时,唐地(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有乱,周公灭之。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2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此即“桐叶封唐”的由来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在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历经成、厉、靖、厘、献五世。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 。此后,曲沃历经桓叔、庄伯、武公三世,逐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经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即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晋国由此拉开了称霸150余年的序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代,设置绛县,曲沃属之;西汉时,同样设置绛县,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绛县改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