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农家乐、采摘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同时,平西乡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道路、水电等条件得到了显着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铁西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铁路沿线土地作为“附属地”,中东铁路在四平街实地勘察并确定设站。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开始修筑路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四平区间局部通车,此地称“五站”,不久改称“四平街站” 。沙俄在火车站前开辟一、二、三马路街基,使这里初具街区雏形。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此地成为满铁附属地,日本继承沙俄权利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在“满铁附属地”开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东段)街基,火车站西侧街区渐渐形成。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区初具规模。
在历史的演进中,铁西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1916年(民国五年)日本人在“附属地”设置4个区;1918年(民国七年)“满铁四平街地方事务所”成立;1922年至1931年(民国十一年至二十年)在道里四洮铁路以北区域设北沟村;1937年伪满洲国将四平街从梨树县划出设立四平街市,铁西区域属四平街市一部分;1938年在道里设大同区、若叶区、花园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9月在道里设第一区(原若叶区)、第二区(原花园区)、第三区(原大同区);1948年3月四平解放后,城内设4个区,道里为第一区、第二区,12月一区、二区合并称第一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城内各区建制撤销,组建12个街公所;1952年7月1日恢复区政府建制,道里归二区管辖;1956年3月31日再次撤销区,重建9个街道办事处,道里设北沟、仁兴、车站3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10月1日四平人民公社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61年道里中央西路以南归三区,以北归四区;1969年城区分别成立一、二、三区革命委员会,共辖9个街;1979年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区;1980年城内3个管理区撤销,成立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直辖,道里设站前街、立新街、仁兴街、北沟街。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林省四平行政公署,9月初重新组建四平市(地级),市区分设铁东区、铁西区,铁西区(县级)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而得名 。
小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