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洮儿河北岸,有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洮北区。这片区域面积达2576.4平方千米 ,下辖12个乡镇148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1个社区、1个农场、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精品牧业发展区,涵盖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质朴与自然的宁静。
历史溯源:岁月沉淀的记忆
洮北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居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先后归属东胡、扶余、鲜卑、勿吉、契丹等不同民族的领地。
春秋、战国和秦时期,洮北属东胡地,那时的它是游牧民族驰骋的草原,人们逐水草而居,在马背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汉代,这里成为扶余与鲜卑相间之地,不同民族文化开始在这里碰撞、交融。三国、两晋时期,洮北是夫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农业和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南北朝时期,它又属勿吉地,当地的渔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隋时,此地属契丹地,随着隋统一中国,唐朝在营州设松漠都督府管辖这一区域,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辽代,是洮北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负有盛名的“泰州城”建于今洮北区东南约20千米洮儿河北岸的城四家子(遗址犹存)。泰州城作为辽代的重要城镇,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从城四家子古城遗址中,能看到辽代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出土的文物也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生活。
金代时,洮北先属金管辖,直到金章宗承安三年,降泰州为金安县。蒙元时期,此地先属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归辽阳行省泰宁路、泰宁府管辖,治所依旧在城四家子古城。元朝统治时期,蒙古族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对当地的语言、艺术和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时,洮北隶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泰宁卫,见证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清朝,这里属蒙古科尔沁部,蒙古族文化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民国时期,洮北的归属历经多次变动,先后隶属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龙江省龙江道、伪龙江省。1945年东北光复后,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9月,划归辽北(辽吉)省;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1949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1950年10月,复改称白城县;1954年,归吉林省。1958年10月,白城、洮南两县合并为洮安县,以原白城县城关及城郊设白城市。1993年6月,撤销白城地区,设立地级白城市,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