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粮草辎重运回长安,着实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原来的历史线上,司马懿攻打辽东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很大一个因素就是粮草。
公孙渊把国中粮草全部调集到了辽遂这个前线,结果司马懿攻敌所必救,直掏国都襄平,导致公孙渊在前线阻击的军队弃粮而走,最后几万大军回到襄平吃城中存粮。
那座襄平城,到最后也不是被司马懿强攻拿下的,而是公孙渊粮草乏绝,请降不成,最后只能得仓惶弃城而逃。
如今的司马懿,被汉军攻敌所必救直掏后方,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渭水下游还被汉军控制,几十艘船没法带走,只能付之一炬,以使其不为汉军所用。
这就导致运力更加紧缺。
最笨的办法,就是让寨中四万余人继续吃,把粮食消耗大半,之后再轻装回长安。
可这么一来,说不定长安都被蜀军夺下了!
这个笨办法不能用,就只剩一个办法了:日行十余里,依靠人力慢慢把粮食向东转移。
至于直接烧粮而走。
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司马懿是不愿意做的。
关东大旱,诸水断漕,大魏在关中的粮草也变得紧缺无比,而这一仗打到现在,说不得就是看谁的粮草能支撑到最后。
一个时辰后,派往长安的三千骑回到了营垒。
蜀军的骑兵,在数量上已不比大魏骑兵少了。
虽不如大魏骑兵精锐,但司马懿俨然不愿把精锐骑兵消耗在这种无意义的会战上。
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在大魏诸多有识之士看来,这些叛降蜀寇的羌骑匈骑,没有经过训练与磨合,纵使蜀寇有赵云这种精通骑战的老将,也不可期待这些不堪大用的胡骑,在战场上用出什么步骑协同的战术来。
而小型的遭遇战、后勤战,反倒是这些胡骑的强项,不需要太高的组织度就能实现。
所以,与其让大魏的精骑与蜀寇的胡骑无意义地对拼消耗,不如把大魏的好钢用到刀刃上,在正面战场上见真招。
随着三千余骑至此汇报情况的夏侯儒来到中军大帐后,便如倒豆子一般,把昨夜沣水大营前发生之事与营中诸将校一一道来。
诸将无不惊愕。
“两三个时辰,便能组装出三十多架井阑?”
“连冲车都造出来了?”
“我说夏侯护军…该不会是你们为了推卸失守之责,故意合伙诓骗我们吧?”
夏侯儒被这些话问得气恼,横眉相对:
“你们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