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吴正与曹魏在襄樊对峙。
唯一的变数就是:现在的曹魏经过半年大旱的摧残,国力空虚,又尽失关中,连折大将,其元气与五年前的曹魏相比已大大不如。
如若不然,他们的大吴至尊,恐怕不会在与曹魏对峙的同时,还分兵至西城试探蜀汉底线。
就在此时,坐于上首的大吴至尊凛然正色,有愠怒之意:
“伯苗,如今情势,我大吴确实当与蜀汉并力讨曹,不当在此时与汉坏盟。
“然而,汉主与孔明既然已经尽有关中,还都长安。
“我大吴在这半年时间里,为汉拖住魏军十万,使之不能西顾,已毕尽盟友之义,却寸土未获。
“如今在襄樊脚下隔绝曹魏,不过是为了夺取东三郡,以使将来再夺襄樊时能多线出击,使魏不能料我主力竟在何方。
“倘若没有我吴军隔绝曹魏于汉水以北,三郡以东,难道汉国有机会攻夺西城吗?
“吴倾尽粮秣兵甲,劳师动众,犹将三郡拱手让汉,一无所得,徒为汉再作嫁衣。
“若此,孤将如何与十万将士交代,如何与江东父老交代?
“十万将士,百万父老,又将如何看待吴汉之盟?
“届时沸反盈天,吴汉之盟,可还有存续之可能?
“难道伯苗此来,特为撕毁吴、汉之盟约不成?”
孙权此言落罢,陈修、卫温、诸葛直等一众文武皆以为然,皱眉看向邓芝。
却见邓芝道:
“吴侯但取房陵、上庸二郡,汉必不干涉。
“若此,则汉当与吴临汉水斩白马而誓。
“戮力一心,同讨魏贼。
“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孙权神色愈发阴沉,兜兜转转,还是绕不开西城归属问题。
可假如不夺西城,他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此次举兵西城,目的固然是先夺下西城,而后东西合围,一举全据三郡。
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今蜀汉之势大矣,他不得不为将来考虑。
倘若东三郡不拿到手里,待将来蜀国比如今更加势大,吴蜀不得不走向对立时,吴国根本奈何不得大江上流的蜀汉。
蜀汉直言不讳,担忧吴国将来会像背刺关羽一样威胁汉中,可吴国何尝不是在担忧蜀汉夺下东三郡后,会威胁到江陵?
在吕蒙白衣渡江之后,双方必须要有一块战略缓冲之地,才能够相安无事,维持盟好,否则就只能是无穷尽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