址所在的河道,长2公里,宽500米,遗址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所以在考古发掘的开始,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成了一个大难题。
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的当代,河流中积聚了不少金属垃圾,常规的金属探测仪器,势必会受到强烈的干扰,很难判断出沉银的具体位置。
换句话说,若按传统的调查方法,考古团队只能得出大致埋藏区域,很难对其精准定位。
所以,方法不能常规,手段必须改进。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考古团队采用了电阻率成像技术、高精度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相关河道做了一遍筛查。
考古团队先通过3d模型,摸清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得出文物被冲刷后产生位移的规律,并以此规律来对文物富集区进行精准划定,绘制出一幅3d宝藏图。
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搜寻范围,最终集中在70万平方米内,后期工作也更好开展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且不说江水浑浊,水下能见度极低,单说岷江的水流速度,就够喝一壶的。在这种水流速度下,考古队员很难站稳,更不用说进行水下作业。
考古团队反复权衡之后,决定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来进行考古发掘。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围堰之后,便忙调动设备抽干发掘区内的江水。如此一来,水下考古变成了陆地考古,考古队员不仅能站得稳,更能快速寻觅文物。
实际上,这种发掘方式早已有之,一般是利用砂石进行围堰,在具体操作上,可借鉴水利设施的建设经验,来规划围堰高度。
不过,它还从未用于大型项目,所以“张献忠沉银遗址”的考古团队,使出这一招,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消息一出,各方媒体都争先报道,宣称这是“国内首次利用围堰,在内水水域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
车快开到考古所的时候,王逸少感慨丛生:“还是现代技术好啊!多学科协同科技考古,促成了多少成功案例!”
“对啊,考古学科能发展到什么方向,能开辟到什么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现代科技。”郭超仁应道。
进了考古所,郭超仁先去停车,王逸少则径直上了电梯,来到办公室。
此时已是晚八点,下班时间早过了,但王逸少想把开会资料整理一下,就让郭超仁先送他回考古所。
办公室的桌上,安静地躺着一封来自瑞士的函件,用的是德语。
王逸少不太懂德语,便等着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