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本地生产和制造火箭部件,而只将核心的发动机通过地月交通从地球上运过来。
选址之后,在地球上,往往还需要对这个站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于火箭发射有巨大的轰鸣声,燃尽的助推器与整流罩等部件还要坠入地球,吵到附近的居民,砸到花花草草肯定是不好的。这样又会导致很多细致的环评工作。
在月球上,压根就没有空气,噪音再大也出不来。
而整个月球都是荒地,火箭发射的残骸随便往哪儿落,只要不砸到月球基地和工厂即可。
所以,地球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前两步工作,在月球上,几乎分分钟就能解决。
至于之后的工程设计与搭建方案,几乎可以复用地球上的现成方案,然后根据月球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参数与指标进行调整即可。
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建设可重复发射火箭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反而可以更好的利用已有材料。
在核裂变和聚变发动机成熟之前,可重复火箭在月球上没有太多用武之地,因为发动机的燃料都是液态氢氧,月球上并没有现成的,得从地球运上来。
但现在,核裂变发动机已经越来越成熟,可控核聚变发动机也取得了一些关键突破,很快就能实现从地球上运一批发动机上来,便可以复用很长时间。
因为前面这些因素,之后的建造、安装、测试和验收工作相比地球也更加简单。
这一系列工作都完成后,就需要在月球本地实现发射对象,也就是航天器的生产制造。
然后就可以开展发射任务了。
所以,对于薛凤起来说,建好月球运载火箭发射基地相对容易,最大的任务是为其配套的火箭部件与航天器部件的生产。
除去火箭发动机和航天器关键平台与载荷这些系统相对复杂、需要大量协作的部件暂时还无法在月球上自主生产之外,其它的都能就地解决。
他需要更多像舱元计划工厂那样的生产线。
与整个团队开了好几个小时的会之后,大家终于确定了一个初步的扩建方案。
“利用uil三年前给我们搭建系统时提供的使用说明,我们要将目前舱元计划工厂里的ai机器人进行复制,同时,我们需要先暂停舱元计划本身,利用舱元计划工厂的产能,打印出火箭部件与航天器部件生产线所需要的工厂组件。然后,我们给这些ai机器人输入指令,让他们将部件生产线和工厂搭建好,再直接走上生产线开始干活......”
薛凤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