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鸿影刚走出家门口,迎面就走来一个陌生人微笑着向他郑重行礼,使他大为诧异。来者自我介绍说是《全民日报》的新闻记者,想跟他做一个专访。
“访问我什么?”鸿影惊讶地问道。
“想请你谈谈有关《命运交响曲》的看法。”
“贝多芬的交响曲,妙极了!可惜我一窍不通。”
“不是交响曲,而是电影。”
“什么电影?
“《命运交响曲》。”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可没看过。”
“但那是改编自你的小说呀。”
“什么小说?”
“《救赎》。”
“导演莫非是……”
“孙峤纯。”
孙峤纯成大名了。他所执导的《命运交响曲》被认为是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影片在国内公映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每日票房都在八十万至一百万。导演带着主要演员跑遍全国大中小城市,所到之处受到影迷空前热烈的欢迎。此后更是强势杀到国际,斩获无数重量级奖项。
随着影片票房的一路飙升,改编的原著小说和作者也逐渐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挖掘。《全民日报》首先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宣称在感情的提炼上、在形式的创新上、在力量的震慑上,中国当代没有一部作品可与《救赎》媲美。别的报纸也不甘落后,天马行空般杜撰严鸿影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唐文采因为预感到鸿影马上就要享负盛名,便用着前瞻性的口吻提到他所挖掘的天才朋友。他写了篇评论把小说《救赎》恭维一番,完全忘了他上一年提到这作品时用的是诋毁的语气。他亲昵地提起他的老朋友在初涉文坛的时期是在他的影响下起步的。他说严鸿影是个很有天分的作家,但是风格繁琐,语调轻佻,缺乏真诚,恰恰需要一位有学问、有眼力、有远见、公正而严格的良师益友,而这正是唐文采的自画像。
小说持续不断的轰动效应出乎鸿影的意料。他知道自己早晚会得到认可,可没想到胜利来得这么突然。他对于一蹴而就的成功怀着戒心,满不在乎似的耸耸肩,但暗地里毕竟感到一阵惬意。打胜仗总是会使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荣耀的最初几道光辉总是柔和的,好比窗户敞开了,初春的气息渗透进了屋子。乘着春天的翅膀翩然而至的还有无数的读者来信,内容五花八门,除了谈论文学感想和生活问题,许多人还把他当作掌握人生奥秘的导师,纷纷向他请教生存法则。更有一些偏激的失意青年,限定鸿影的回信时间,否则就要死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