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7章 前程(4 / 4)

也就是乐夫人说的“吏部铨选”、还有国子学策问、征拜博士、郎官,或者除授其他官职;二是私人官署辟召,包括中|央和地方官署的辟召;三是中|央和私人联合选举,比如举孝廉和秀才(地方举、中|央选);四是私人属吏推荐。这四种类型在南朝的具体升降沉浮,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人事权的争夺与价值取向的变化。

比如说孝廉、秀才本来是中央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就是汉代的察举。但世族垄断上升通道之后,自可凭门第入仕,孝秀便越发势微。可自刘宋开始,皇权复振,孝秀又逐渐兴起,并且规范化,连孝廉都需要考试才能通过。而皇权在人事上一有强势的迹象,士族便随之演化出对抗手段。之前注里说过官分清浊的现象,察举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孝秀开始被侵蚀,内部产生分化,秀才非士族不选,孝廉则多纳寒门。至于为什么士族不垄断孝廉这个原因够一篇札记的体量了,就不细说了。

ps更新时间一般在上午9点50分左右,如果审核不过可能会晚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