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诶~别走啊~”张简修不知道弟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只知道自己的香儿要走了。
张允修一脸无奈,看着老哥说道:“四哥你也出去吧。”
“得嘞!”张简修如蒙大赦一般,跟着脚步跑了出去。
一时间,屋子里只剩下了余象斗和张允修二人。
前者缩了缩脑袋,似乎面前的这个少年人是来自地狱的恶鬼一般。
“哈哈哈哈!”
张允修上前为余象斗倒了一杯茶,送到他手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放轻松一点余坊主,我倒也不是什么坏人,不过是为了找你做点生意,你这又是何必呢?”
“我我.”余象斗想反驳,可是他不敢。
厢房里灯火摇曳。
只有张允修的声音在回荡。
他露出人畜无害的表情说道。
“适才余坊主说办报纸不可行,我是不同意的,据我所知,自嘉靖以来,国朝之刻书业已然发展兴盛,百姓们识字多了,市井间商贸往来也繁盛,有了需求便有了市场。
刻书多了,纸张墨水刻工之成本也随之降低,如我猜得不错的话,现今想刻一话本,每百字二十文即可见,可对?”
有了需求便有了市场?
余象斗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而听到后续这句话,他又有些讶异了。
每百字二十文?这是业内的秘密,明代刻书业是有壁垒的,非业内人士是绝不可能知道,此乃吃饭根本。
这位爷是有备而来啊?
余象斗心里不免犯嘀咕了,难道真是来谈生意的?
张允修无语,这年头“纨绔子弟”想做个生意,真不容易啊,还得跟商人解释自己不是来抢钱的。
他当即从怀里掏出《大唐狄公传》的稿件,放在桌上推给对方说道。
“余坊主可看看这篇话本如何?”
“话本?”
注1:明朝中后期小说话本流通兴盛,参考明代文人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度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文不能通而俗可通,则又通俗演义之所由名也!”
注2:纸张墨水刻工成本降低,每百字二十文可见。见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
注3:明代中后期识字人口多,商品经济兴盛。见吴惠芳《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