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英国人被称作“英圭黎”,可这几乎要到崇祯年间才有确切之记载。
历史上,英国人曾经多次想要造访中国。
可在万历九年这个时间节点,还没有确切英国人到访的记载。
有所记录的,明朝与英国人的接触,要到崇祯九年的明英战争。
跟清末一样,英国人妄图以坚船利炮打开明朝国门,结果不同的是,最后是以英国人赔款、逃离为结果。
故而,,当张允修看到女尸身上的英文刺青之后,才会如此震惊。
那些白莲教匪徒,究竟是怎么学会英文的,甚至还用英文作为暗语?
顺天府。
李时珍带着几名药童一路北上,抵达良乡地界。
良乡乃京城西南门户,不消几日便可入京。
在一处驿站中,李时珍正挑灯夜读。
“先生,这佛朗基的医书实在是怪异,《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其生成不易,治病救人竟以放血疗法?岂不是医治死人?”
这药童紧紧皱起眉头,显然对于这本《泰西医学》不太认同。
可这抄本看起来简陋破旧,却乃是李时珍花了好大力气从松江府一带淘到的。
自隆庆开关以来,这民间私人远洋贸易多有开展,然仅限于月港和广州一带。
松江府有此本,显然是有走私的嫌疑。
李时珍不太关注这些,他只关注这医书里头,能不能得来有用的东西。
不由得有些不太相信地说道。
“尔便会吹毛求疵,让你看其有何可取之处,却盯着那坏处看。”
说罢,他便没好气地将那《泰西医学》夺来,自己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然而,看了两个时辰之后,他眉头越发紧皱,又将这书还给了药童。
“上头有关人身说的部分,倒有可取之处,其余.不必多看。”
这人身说便是后世的“解剖”。
药童看了一眼李时珍,脸上憋着笑意,认认真真地点头说道:“先生教训的是。”
挑灯夜读到半夜,李时珍忽然询问说道。
“前次让你寄出信件,给那京城的张士元,可有得来回信?”
“便是询问‘大头瘟’和‘现代医学’之事吧?”药童歪头想了想说道。“咱们沿路都有途径驿站,想来若有信也不会错过,那张士元许是太忙了。”
“如此么?”李时珍有些失望地点点头。“倒也无事,此去京师不过两三日的路程,咱们今后去拜访那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