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未亮,刘靖便醒了。
被饿醒的。
穿越后,他天生神力,可食量也变得格外大。
这年月油水不足,加上每日吃的都是些粟米、黄豆、高粱这些杂粮,根本不顶饿。
按照这样的吃法,刘靖一天得吃四五顿饭才勉强够。
但问题是,每月给他们的粮食就那么点,每天就两顿,尽管能克扣一些马儿的精粮,可也没法做的太过分,顶多克扣一小把。
穿越快一个月了,他还没正儿八经吃过一顿饱饭,想想也挺悲催的。
之所以没有离去,是经过慎重考虑。
首先他对江南,包括润州的局势完全不清楚,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他虽然有这具身体的记忆,可前身毕竟只是个平头百姓,所知有限,更何况还是从山东逃难而来,对江南一无所知。
谋而后动,才是明智之举。
而崔家毕竟是当地大族,经营了这么多年,消息灵通。
通过季仲,他能了解到普通人无法掌握的信息。
其次,则是马厩有马,方便他学骑马。
先前就说了,在这样一个乱世,不会骑马可不行,出了崔府,短时间内想接触马,恐怕是一种奢望。
这年头一匹马价格不菲,最便宜的驮马,也需二三十贯,若是品相好的宝马,百贯起步,上不封顶。
这玩意儿就类似后世的车,十来万的车也能开,可哪里比得上几千万的跑车?
左右饿得睡不着,刘靖干脆起床。
穿上草鞋,摸黑来到门旁。
随着木门被推开,初晨的寒意迎面扑来。
刘靖却浑然未觉,折下一截柳枝开始洗漱。
除开他体魄强健之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唐时的气温,远比后世要温暖,两汉三国南北朝在经历数个小冰河期后,气候在隋唐时期开始渐渐回暖,甚至一度恢复到殷商时期的水准。
要知道,殷商时期,河南可是亚热带,遍地都是大象。
这种气候下,江南两浙稻米可以一年三熟,唐朝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有多高。
史书记载,会昌年间(公元841~846),长安皇宫及南郊曲江池都有梅和柑橘生长,桔果还曾被武宗赏给大臣。
橘子这东西,对温度最为敏感,因此才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样的名言。
长安结出的橘子味美甘甜,说明彼时长安的气温,与淮南相差无几。
连北方都如此温热,南方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几年温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