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地处偏远,群山环绕,山路不好走,运送粮草的损耗极大。
一石粮食从婺源运到绩溪,路上人吃马嚼,途中至少要消耗一半。
这还只是百余里路,古时运粮,若是跨越千里,一石粮食到达前线,能剩下一斗就不错了。
钱镠的这批粮食,还好一些,因为两浙水路畅通,通过水路用船运到杭州唐山,再走徽杭古道,过昱岭关抵达绩溪,路途上的损耗不足两成。
刘靖并没有强征民夫,而是以利诱之,每人干一天,可领半斤粮食。
好处是此举能保证民夫的积极性,毕竟自发干活与被迫干活,效率是两回事,其次就是树立自己一诺千金的形象。
一旦百姓对他形成印象,往后管理起来就更加方便。
坏处就是,粮仓里的粮食飞速消耗。
两千石,短短半个月就不剩多少了。
“去看看。”
放下锄头,刘靖翻身跳出壕沟,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快步朝着县城走进。
进了城,一路来到粮仓,就见胡三公正领着县中的胥吏清点粮食。
一车车粮食被卸下,用细竹管戳进去,粮食顿时顺着竹管从麻袋里掉落在木盘中。
检查无误后,接着称重,登记造册入库。
“下官见过刺史!”
见到刘靖前来,胡三公颤颤巍巍地就要躬身见礼。
“胡县令不必多礼。”刘靖伸手托住他的胳膊,看了眼一袋袋粮食,问道:“粮食如何?”
虽说钱镠不会在这上面坑他,可保不住下面的人使坏啊。
以次充好倒无所谓,就怕掺沙子、石子。
一袋粮食,掺一半沙子,谁顶得住?
胡三公苍老的声音答道:“有些掺了沙石,一车约莫有两三袋,但好在掺的不多,只一成左右。”
“还成,比我想的要多。”
刘靖微微松了口气。
吴越的那些官员,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做的太过分。
直到粮食全部入库后,胡三公捧着账本禀报道:“刺史,粮食实收一万五千二百二十石,除去掺杂的沙石,粗略估计能有一万四千石。”
两万石粮食,除去损耗与吴越官员上下其手,实际只有一万五,直接少了四分之一。
而这,已经算很不错了。
想来应该是钱镠特意交代过,否则能有个一万石,就已经烧高香了。
刘靖郑重道:“接下来这段时日,城中就交给胡县令了。”
胡三公躬身一礼:“刺史宽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