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竟是一州之郡城,府衙官员众多,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六曹官员……大大小小,零零总总加起来足有五六十人,外加办事的胥吏、三班衙役,人数有二百之众。
这么些人,都安置在牙城之中显然不合适。
虽说牙城之中也设有公廨,但多是刺史接见官员之所。
一般府衙距离牙城也不会太远,歙县郡城的府衙与牙城只隔着两条街,二三百步路。
出了牙城,刘靖跨上紫锥马,在一队玄山都牙兵的护卫下,前往府衙。
来到府衙,刘靖径直来到大堂后方的公舍。
点上小火炉,水刚沸,胡三公与杜道长便联袂而至。
“下官见过刺史。”
两人齐齐行礼。
“坐。”
刘靖招招手,拿起煮水的陶罐,冲泡了三杯热茶。
茶水氤氲着热气,升腾而起。
胡三公率先开口道:“启禀刺史,如今歙州已定,郡城是否解除军管?”
“可。”
刘靖点点头。
胡三公从袖兜中取出一本册子,递过去道:“这是下官近些时日计算的各郡县官员、佐属缺点,还请刺史过目。”
接过册子,刘靖大致翻看了几眼。
官员一共缺八十三人,佐属二百三十六人。
基本上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
合上册子,刘靖问道:“科举之事操办的如何了?”
胡三公答道:“下官正在命幕客连夜赶工考卷,再有两三日,便可完成,届时可传檄各县。”
刘靖说道:“科举之事有劳胡别驾,本官不会插手,只一点要求。”
“还请刺史明言。”胡三公身子微微前倾。
“考卷糊名!”
刘靖缓缓吐出四个字。
唐初时的科举,是不糊名的,所以尽管李二凤本意想借科举打压世家,提拔寒门士子,可效果却并不如意。
不糊名,寒门想出头可太难了。
糊名法彻底推行,是在北宋初年。
所以说,科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点点完善,集合了数十代人的智慧。
胡三公与杜道长都是聪明人,很快便意识到考卷糊名的用意,纷纷作揖道:“刺史英明。”
“本官取材,只看才干,不看出身。糊名法,说来说去也不过是让考生们有个公平。”刘靖顿了顿,见胡三公并未碰茶盏,于是问道:“胡别驾可还有事禀报?”
“确有。”
胡三公沉吟道:“大狱之中,如今还关押着几十名杨吴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