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你最新的那个幽默风趣饱含机智的短篇被审查官打回来了,开始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有些气急败坏,几乎将你文章的大半部分都给否定掉了,但之后又不知为何,突然收回了最开始的否定,只是认为部分内容需要删改一下。
否则即便他这里给你过了,那么后续也是很有可能出问题的。”
米哈伊尔:“?”
坏了,审查官也想做我的局,毁了我的发表梦
坦白说,最开始收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涅克拉索夫其实是很纳闷的,毕竟前面的话,这位审查官虽然挂名了编辑白得了一笔还算丰厚的年薪,但总得来说还是合作愉快,一些倾向稍微有些激进的文章都给通过了。
如今怎么临时又变卦了?
但等他将那篇因为事务繁忙还没来得及看的短篇小说看过了之后,他忍不住笑了好一阵的同时,倒是也为那位审查官竟然撤回了最开始的否定而感到意外。
毕竟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贴着脸去嘲讽人了。
但是倘若用更大一点的视角去看,《装在套子里的人》又何尝只是在说某一部分具体的人呢?
坚信自己正过着正确的生活的人算不算套中人?全然相信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正常的,这种人又算不算是套中人?
全面否定自己的祖国以及全身心爱着祖国的人,是否也算另一种意味的套中人?
总之,或许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待在套子里,至于这篇小说则是用了一种漫画般夸张的笔触将这种现象表现了出来,而放到俄国的现实当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很明显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
而现实中的这类人,无疑也可能被这篇小说给刺伤到,就如同那篇《变色龙》一般。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尽管审查官尼基千科收回了最开始的全盘否定,但他还是表明道:“描写这样的先生是可以的,但万万不可如此明显的将他们作为讽刺对象!要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这样的先生才是最正派的!也是政府最为喜欢的先生,这样对待他们,即便是在文学中,也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涅克拉索夫:“?”
您这个意思是说,不那么明显就可以了?
或许在大学以外的地方,这位审查官倒也没有那么死板。
而面对这样的意见,米哈伊尔的反应是:“嗯?哪里讽刺了?哪里批判了?我怎么没有感觉出来?”
涅克拉索夫和知道了这个消息的尼基千科:“.”
米哈伊尔可真是一位装糊涂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