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16章 未来十年,所有俄国作家都无法绕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未来十年,所有俄国作家都无法绕开(3 / 5)

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总结起来就是,有的中二病是我就是最吊的,我与别人是不同的,错的不是我,是世界!有的中二病则是我就是要做最吊的事,我要誓死捍卫你们所有人,我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至于伟大的人物,则是在这种最为浅薄的青春期幻想的基础上,矢志不渝地做着自己认可的事情,倘若再赶上了适合他们的时代,那么历史将会为他们留下光辉的一页。

从这个角度讲,《当代英雄》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有某种超出时代的价值,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似乎常常是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里打转,只是程度多少有些不同而已。

那么言归正传,以上这些,大致就是米哈伊尔文学评论的一部分内容的思路,真要说的话,虽然“多余人”是后来由赫尔岑正式提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的论述固然很不错,但是米哈伊尔的话,他脑子里面可是有着大量的资料以及前辈们的经验。

即便在文学评论这一块他确实比不上真正的大佬,但他那种在当下这个时代就能梳理出过去和未来的先知般的眼光,已经足以弥补很多东西的不足。

因此即便别林斯基自认已经对米哈伊尔抱了极高的期待,但当他真的完完整整地读了两三遍这篇写法上似乎有些稚嫩的文学评论后,他心中涌起的是一阵又一阵的狂喜和颤抖。

首先在文本层面上,米哈伊尔就将奥涅金和毕巧林这两个人物分析的极为透彻,自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和《当代英雄》发布并引起轩然大波以后,关于他们的评论和讨论便数不胜数,但是别林斯基可以肯定,极少有评论能像这样直击这两个人物的精髓。

“米哈伊尔,倘若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能看到你这篇评论,他们也一定会赞同你的几乎全部的意见的。”

别林斯基用着微微颤抖的声音接着道:“当然,莱蒙托夫或许会否认这件事,因为他跟他笔下的毕巧林一样,倘若真有人能够完全剖析他的心灵,他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倒是更有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勃然大怒,向你发起决斗也不是不可能。”

米哈伊尔:“?”

这莱蒙托夫是个人物

而除了文本之外,在别林斯基看来,米哈伊尔对于“多余人”所代表的一类阶级和一类人物的分析,更是展现出了他天才的洞察力和对俄国社会深刻的理解!

在如今这个时代,贵族知识分子其实才是占据主流的存在,单就知识界来说,往往都是地主出身的人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