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一番。”
“应该就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
聊完这件事之后,乔治·桑便又同屠格涅夫聊了好一会儿关于俄国文学的问题,随着那位俄国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发酵,巴黎文学界还真已经有不少人对于俄国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
而不同于巴尔扎克的不满与嫉妒,乔治·桑确实是认为那些作品相当的不错,就连正在连载的那部所谓“科幻小说”,它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也着实让她这样一位见多识广的作家震撼了一把。
正因如此,她跟屠格涅夫交流了好一会儿,直到别人提醒之后她才停了下来,而等乔治·桑告罪一声去忙其它事情之后,沙龙里的众人看向屠格涅夫的目光自然就跟刚开始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
巴黎的文学界素来现实,既然能跟这样的作家聊上这么久,那就意味着屠格涅夫肯定就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了,而在搞清楚屠格涅夫竟然就是最近那位引起了很大讨论的俄国作家的朋友,场上的众人看向他的目光无疑就又热切了几分。
围绕着《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作品的争论在最近的杂志报刊上可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无论是挖苦讽刺还是称赞的评论文章无疑都能拿到一个还不错的价格,倘若能从正主这里拿到第一手信息,那写出来的评论文章不得爆一把?
于是乎,有些人反而是主动接近了屠格涅夫,对此屠格涅夫只能说这就是来自俄国的神秘力量
当这些小插曲过后,这场沙龙很快就继续进行了下去,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话题都被提了出来再加以讨论,其中甚至不乏政府腐败、殖民政策等敏感话题。
而在这其中,乔治·桑和巴尔扎克这两位大作家倒是也没闲着,依旧像平日里那样辩论起了文学使命、社会批判等问题。
这两位作家的私交不错,但在文学立场等很多问题上显然是各有各的看法,简单来说的话,乔治·桑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加偏向人道主义立场,而巴尔扎克在创作当中则具有决定论的倾向,就像乔治·桑反驳巴尔扎克时所说的那样:
“您说葛朗台是时代必然?不!是您剥夺了他选择善的可能——这比金钱更异化人性。”
类似这样的辩论,很多时候并非一定要决出胜者,而是在这样的辩论当中,对双方以及旁听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就当屠格涅夫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越辩论越上头的巴尔扎克老师刚准备冷静一下,结果突然就在人群当中瞧见了屠格涅夫那张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