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70章 俺寻思这样弹好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0章 俺寻思这样弹好听(1 / 5)

关于文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件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划分虽然有些笼统,但大致是能概括出基本的轮廓。

像是在1845年的话,文学上正处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浪漫主义虽然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主流,但后面仍然有《悲惨世界》这样的重要作品问世。

在音乐领域的话,这一时期则正处于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许多听众已经厌倦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克制”,而是更加追求音乐的直抒胸臆与强大的感染力。

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顶流是谁呢?

毫无疑问,是在后世被冠以“钢琴之王”的美称的弗朗茨·李斯特。

他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引起的反响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德国大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44年的一篇文艺专栏中创造了“李斯特狂热”这个词语。

顺带一提,海涅这一时期也在巴黎,同巴尔扎克等人交往的同时,还在1843年结识了老马,并且参与了《前进报》的工作。

而说到李斯特狂热,典型特征便是歌迷们的极端集体歇斯底里状态,其演奏据说将观众的情绪上升至一种神奇的欣喜若狂层次,他的崇拜者会接踵摩肩地围绕争抢其手帕和手套。

粉丝们会将李斯特的画像放在自己的胸针或多彩宝石浮雕上,女性们会试图取得他的头发,每当其弄断钢琴弦时,崇拜者亦会尝试获得它以制作手镯。一些女性崇拜者甚至会随身携带玻璃瓶,希望收集他使用过的咖啡渣

当然了,后世的某些没啥水平的明星也能轻易引发这种效果,这就说明这种粉丝效应很多时候跟水平没啥关系,反倒是别的因素比较多。

放在李斯特身上,首先他是个大帅比,真正的“黄金右脸”,不掺一点水分,其次他现场演奏的效果非常好,演奏时情绪激昂,常伴随着身体的大幅度摆动,再加上他创造出了大量令人目眩神迷的高难度技法,这样的话效果想不好都难。

最后则是李斯特老师非常敬业,据说他曾在八年时间足足开了一千场独奏音乐会,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场,再加上他并不只为宫廷和贵族演奏,还将自己的演奏带到音乐厅,向公众开放,还为慈善事业演出,如此一来,成为顶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与之相对应的,同一时期的肖邦只要在公共场合演奏,他就会紧张地发抖,等一场演奏会结束,他往往已经汗流浃背。

与此同时,肖邦在性格上确实是敏感脆弱,不喜欢他的人直接就将他称为“娘娘腔”、“像女人一样”。

在这种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