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综合其他>汉末太平道> 第69章 儒道同源,去找颍川荀氏辩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章 儒道同源,去找颍川荀氏辩经?(3 / 5)

“像是博士卢植得以扬名天下,声望卓著,就是承接了老师马融的古文经《三礼》与《尚书》。而他以此授徒,日后传下道统,自然也是古文经一脉!”

“啊?博士卢植?古文一脉?”

听到这样熟悉的名字,张承负浑身一震。他自然知晓这位“仁厚长者”一样的名将,但从未想到,这位讨伐黄巾起义、一直追着老师狠打的名将,竟然同样是传承“古文”道统的大儒!可他太平道传承的《太平清领经》,却是以谶纬、天象、占卜、天人为核心的“今文”!这种文脉道统的相争,对底层的士卒可以放过,但对他们这样继承道统的弟子,必然是不死不休的!

想到这,张承负默然不语,又握了握腰间的精铁短刀。而后,他面露苦笑,事关道统,恐怕对方也会是如此反应。

大贤良师张角看了张承负一眼,有些奇怪于这弟子突然生出的杀气。他讲完这大汉天下的意识形态、释经话语权之争,又捋了下短髯,回到眼前老友的枯骨,回到《易学》的传承上。

“费氏易起于前汉费直,本是民间隐学。本朝初立后,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至此大行于天下。这古文经的《费氏易》大兴后,今文经的《京氏易》就衰落的不成样子,几乎没了什么传承。而文脉道统相争,我这老友习了这《京氏易》后,既无朝中做官的余地,也就出来做了道人。”

“实际上,衰落的今文诸派隐入民间,也确实有不少入了道。这些今文诸派善占射,也观天象,借天象论人心,与道经相融合.说来说去,儒道本是同源啊!而我这老友生前心心念念,又向我学习道经。他所求的,不过是再与古文经的《费氏易》传人,辩经一场!眼下他既然身死道消,留下这未竟的遗憾”

大贤良师张角垂下眼睛,摇了摇头。随后,他默然思量许久,又想到自己的道消之日,轻轻叹了口气。

“承负,你可知晓,这《费氏易》,除了北海党锢的大儒郑玄外,其实还有一个厉害的传人?他虽然党锢,但就在我等此行要去的颍川。”

“啊?老师,颍川的易学大儒?是谁?”

“荀爽,荀慈明。”

“颍川荀氏?!弟子好像听过,说是人才众多,后辈有两个王佐之才!”

“嗯?‘王佐之才’,好大的口气。承负,你这又是从哪里听到的?为师却是不知.颍川荀氏确实是人才众多,也是经学世家,这一代有‘荀氏八龙’的美名。不过,眼下荀氏八龙活着的,也就荀爽荀慈明、荀旉荀幼慈两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