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漂亮。
“你说齐王得了这么多的珍珠,都用在哪里了?”
徐福回道:“齐王室好奢,他们是列国最富有的王室。”
海浪声依旧,扶苏将这颗珍珠放在一旁,反正齐王室也不在了。
“公子,有人来见。”
稂站在门外禀报道。
让人进来。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丞相最“器重”的吴公。
他站在屋外问道:“丞相已派出兵马与船只,要去虎夷山迁越民,让臣来问公子此地越民如何?”
扶苏道:“还请告知丞相,这里的越民一切都好,迁民之事正在商谈。”
吴公得到话语就离开了。
丞相派人来催了,徐福深知公子行事颇有耐心,并且善于规劝,但丞相不同。
丞相没有这么多耐心,丞相只想知道这些让这些越民迁去琅琊县,越民是从还是不从。
此地越民受了几百年的欺压,现在扶苏想要送他们一样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家。
首先,要给他们一个家。
其次,给他们足够的优待,当然他们也要有付出。
扶苏将丞相的询问放在了脑后,余下的几天继续与这些越民生活在一起,并且与越民一起出海捕鱼。
当丞相真的派出了兵马去了虎夷山,迁越民入琅琊时,扶苏依旧不紧不慢地帮着越民改良船只。
扶苏与越民造出一种更轻便的船只。
天气越来越冷,始皇帝在琅琊台居住了一月有余。
扶苏将渔民的生活困难分为三个条件,海难频发与渔获易腐,工具低效。
无法解决前两个,不过在第三个条件上,可以给予帮助。
当丞相第二次让吴公来询问时,扶苏才给出了回答,让这里的渔民继续生活在这里,将这片地界编入琅琊县的户籍中。
又过了半月,扶苏再一次来到了琅琊台,带着众多越民的请命来到了父皇的面前。
为民请命对别人来说很难,对扶苏来说很容易。
扶苏站在琅琊台内,向父皇与丞相说出了他的想法。
李斯看完了公子递交的文书,准确地来说这是少府令递交的文书。
嬴政道:“修缮琅琊台还有不少事,要你这个少府令去主持。”
“儿臣告退。”
待公子离开,安静的琅琊台内,嬴政道:“你觉得如何?”
李斯搁下竹简,道:“因地制宜,公子重设琅琊县的规划……也许更有裨益。”
公子扶苏初任少府令这才一年,公子如今二十二岁还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