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风其实也多少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并提前做了向商丘发展的准备。现在,西进就成了主要作战方向。虽然商丘驻有日军的骑兵旅团,算是很强悍的敌人,但到底还是人少,满编才一千余人,而各种游击武装都能活动,甚至就在十几天前,苏鲁豫支队三大队还一举攻克虞城(利民镇),可见敌人防守并不严密。
三纵正大幅扩军,要保证粮食物资的供应,就必须夺得更大的地盘,更多的资源。商丘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平原,盛产粮棉,有“豫东粮仓”之称。在河南,商丘的地位与华北的冀中、冀东平原差不多,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还都是拥有丰富战略资源的地区。
如果按照现在三纵的兵力,以及所占领的地盘,甚至比计划的数量再扩充几千兵马,也是能够供养的。但三纵与其他抗日武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更多的资源。
仅以伙食为例,三纵官兵一天三顿饭,一稀两干,一周至少还有一次荤腥可尝,这就已经是中国*军队中非常高的标准了。
是的,没错!如果细研历史,翻开国*军饮食史,满篇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听着挺丰富的,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x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九两米。
这数字乍一听也不少,对于后世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都市白领来说,两天也吃不了这个份量。但对于每日军事训练、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战士来说呢?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连咸菜都没有,就是盐水泡饭。
更令人吃惊的是,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据说,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这些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x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x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x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