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调动部分老兵进入四支,四支的一些新兵则被抽出补充进老支队。这样一来,除驻守各地的少量部队外,杨天风手中的兵力已经超过五千。
除了考虑到四支刚成立,战斗力不能令人放心的原因外,杨天风虽然有重兵在手,也没有扑上去就打的心思。
琐事处理完毕,杨天风和余亚农率领四支和警卫营开出县城,连夜赶赴计划中设定的战场――县城西面的十八里镇。
早上四点多钟,天色已经亮了。看到镇子里喧嚣吵闹,百姓在疏散离家,战士们在镇外构筑工事,杨天风才松了口气。
参谋长梁末青赶过来汇报了情况,十八里镇周围的地形地势还是比较适合打阻击的,虽然有迂回的道路,但已经分派部队前去构筑工事、加以扼守。特战队和游击队已经前出,择地扰袭敌人,争取时间。
“我军要在镇子里与敌人战斗?”余亚农稍有些意外,在他想来,应该是挖壕掘沟,在野外抗击敌人,或者是在县城依靠城墙与敌作战。
“巷战、夜战、近战是最能拉近我军与日军战术素质的战术。”杨天风伸手指了指镇子,解释道:“这个中等镇子比较合适,县城嘛,太大了,需要的兵力太多。机动兵力不够的话,难以对敌人形成围歼和追攻,只能是击退。”
胃口很大啊!余亚农并不确切知道三纵出动了多少人马,只知道攻占鹿邑的敌人有两千多,很强大。
但按杨天风的计算公式,在野战中三纵可能要两打一或三打一才能抵挡住鬼子,如果有完备的工事,这个比例能降到比1,甚至是一比一;如果是巷战,凭借近战利器,三纵就肯定能以一比一的数量与鬼子进行缠斗,再辅以陷阱、飞雷炮,这个数量还是能降低。
至于伪军,杨天风认为在一比一的情况下,足以正面击败他们。这样一算,三纵能抽出至少三倍以上的兵力来对付鬼子,还不是正常的野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杨天风和三纵对鬼子的兵力、火力,甚至是作战方法,都非常了解。而鬼子,特别是柘城的鬼子,对三纵的装备和战术打法,对杨天风的狡黠狠辣,却是了解不多。这第一次交手,吃上大亏应该是肯定的。
“敌人的主力十有八九是要走路程最短的大路。”既然十八里镇适合巷战阻击,预定的作战计划便无需大的更改,梁末青笑着对杨天风说道:“就由我率部大迂回,司令在此坐镇指挥吧!”
大迂回也可以视为堵截敌人有可能的分兵合击。由鹿邑至毫县,有两条比较大的路可走,最大的那条便是太清宫镇、十八里镇,由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