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起点。像冯如、潘世忠、巴玉藻。王助、杨仙逸等都是从美、英、法等国家归国的第一流专门人才。
随后,在“航空救国”的推动下,中国航空工程教育,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发展较快。1934年,国民政府召开航空技术会议,决定协助各大学设立航空工程系。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系,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设航空组。1935年,中央大学、北洋大学也设立航空工程系,其后,又有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设立航空工程系。
大批青年学生怀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踊跃报考航空工程系。中国的大学培养出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沈元、吴仲华、陆士嘉等优秀的航空科技人才,成为国家宝贵的财富。
尽管如此,在民国时期,中国的航空工业在二三十年里,基本上处在试制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并未建成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基础极为薄弱,所制造的飞机质量也不够好。
反观日本,发展航空事业比中国稍晚,1916年,日本建立第一家航空工厂,但是,它在二十年之内就建成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用自制的飞机武装了日本空军。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其空军对中国空军有压倒优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日本设计制造的“零”式飞机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机种,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
中日两国航空工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直接原因是中国没有航空工业赖以发展的工业基础――没有精密机械工业,没有特种钢及铝的冶炼、加工工业,中国的飞机工厂必须进口航空工业的“上游”产品(金属材料,飞机零部件)才能维持生产。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受到日本封锁,生产就难以为继。而日本则相反,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零”式飞机就是采用了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开发出的新型超硬铝合金,才具有优异的性能。
而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航空工业作统一规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亦能增强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性,提高航空工厂的生产效率。
但是,当时的政府投资设厂分散,各厂没有分工协作,各自为政;各厂造飞机无科学的规划,或仿制美国,或仿制苏联、法国,对自行设计的飞机,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提高。
因此,各厂造的飞机五花八门,没有全国通用的标准件。这样,全国航空工业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航空工厂的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这种聪明才智在合适的土壤培育下,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