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调出一个旅团,化整为零,分散驻扎,承担起地方守护的任务。
这样一番调整布置之后,敌我双方又处于一个平衡的对峙态势。
但在杨天风看来,这种军事上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的,不是日军抽调出兵力进攻,便是国*军的实力增长之后再展攻势。
“往前看,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乐观可能还言之过早,悲观却是极为错误。”杨天风微微一笑,说道:“鬼子在走下坡路呢,我的参谋长,你没有看出来吗?”
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特点来分析,以武汉会战作为顶峰,以后,日军的素质和战斗力在整体上是逐步下滑的状态,毕竟历经数次会战,伤亡很大,特别是老兵,那可是日军的中坚。
短期内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迫使侵华日军拉长战线,分散兵力。在旷日持久的全民抗战中,侵华日军战前累积的高素质兵员和军需物资逐渐被消耗掉,导致其战斗力逐步下降。
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九三八年以后,日军开始大量编成负责后方警备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这些部队以征召的预备役军人为主体,不仅编制装备比现役师团差,战斗力也与现役野战师团有相当差距。
在战争初期,日军士兵中百分之九以上为现役兵或预备、后备兵,年龄多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并经过较充分的军事训练,动作机敏、射击技术良好,身体也健壮。
但从一九三八年四月起,日军中开始大量编入军事、身体素质较差的“补充兵”,以补充部队减员。补充兵一般仅经三个月左右的训练,军事技能较差,身体素质也远远不如原先的现役兵和后备兵。
战争初期,新兵入伍体检非常严格,其后逐年放宽。一九三八年,侵华日军新兵平均身高米,体重56公斤;一九三九年分别降至米,公斤;一九四零年又分别降为米,公斤;一九四一年分别降到米、50公斤;到了一九四三年,则分别降至米和47公斤。
而到了四三年,入伍的新兵按抗战初期标准,合格率仅为百分之十。甚至连许多跛子、近视、独眼、花柳病患者也被征入伍。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日军于一九四零年以后,还补充了许多十六、十七岁的“娃娃兵”。这些“娃娃兵”行军就掉队、上战场就后退,仅能担任警戒等一般任务。
按照正常编制,日军的步兵中队人数应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人之间。但因战死、伤残、疾病等因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编制人数逐年下降,甚至在后期只有一百二十多人。所以,就侵华日军同一战斗单位而言,因兵力减少,在不同时期,战斗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