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综合其他>崇祯十七年秋> 第1000章上升渠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00章上升渠道(2 / 3)

,而人才都在乡野,那王朝基本就快要完蛋了。

不过王彦觉得光科举一条道路,还是不够,特别是他现在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变革时代,必须从底层多建几条上升之路,才能缓解社会上的矛盾。

唐朝时,一个几次应试进士,但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发现科举之路不通之后,满怀激愤的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提诗之人,回去后不久,便撤起大旗,造了唐王朝的反。

后世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在科举失利之后,更是恨透了孔夫子,搞起了拜上帝教,搅动风云十多年。

如果整个社会不只是一条上升通道,匠人、商人的地位也被提高,那科举不成,写诗的那位可能就继续回去贩盐了。

在现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思想动荡的时刻,王彦更是要想办法给民间更多的上升通道,让人们有多种选择,否则整个社会就会矛盾重重。

这次金华叛乱,背后虽然好像有什么人在操纵,但是根本原因,还是民间和士林都开始对王彦有所不满,只有他们不满了,才会被人煽动起来。

顾炎武听了王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若只有科举一途,现在朝廷取士明显偏向于心学士子,原来受理学影响的士子,中举的几率便大大减少。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无法获得功名,自然怨恨殿下和朝廷,这时如果多一条路让他们走,那他们便不会去参与金华的叛乱。”

整个明朝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资本萌芽和商业发展,如果商人的地位不高,那商人赚了钱,想的必然不是继续投资商业,而是买田,将自己变成地主,然后培养子弟科举,再把自己变成士绅,成为人上之人。

因为士绅的地位高,整个社会只有士这一条上升通道,所以下面的人必然只能通过这一条通道往上爬,而商人赚了钱去卖地,资金被限制在土地上,整个社会的商业就不可能转变,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

明末社会的资本萌芽,其实也就是在打开另一条上升渠道,如果商人的地位足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就是社会的上层人物,那商人赚了钱就没有必要将自己变成士绅,流动资金变多,资本的时代也就到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层次的人,整个社会上的人,都在努力变成一个样子,变成士绅,那么整个社会就无法蜕变,始终是个单元化的社会。

要想打破这种单元的社会,就必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