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故事很快就被茶馆轮番上演,虽说比不上之前的故事那么具有爽感,但是宋沛年在故事里加了不少的喜剧元素,用词诙谐,再加上描述的一家子日常让人听着很有生活感。
出乎意料的,这故事还挺受欢迎的。
由于故事篇幅增加了慈爱的婆婆,友善的妯娌,温柔的相公,故事长度一下子长了不少,被书局老板单独买去出版。
全京城的百姓不说都看过听过,但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听过看过这故事。
尤其是宋沛年将吴翠花娘家的巷子在文中倒着标注出来了,由‘石磨巷’变成了‘磨石巷’,第几户人家倒是没有改。
为了不这么巧合,姓氏什么的也都改了,故事也微微做了改编,和吴翠花描述的微微有些出入。
由于这个亲爹和后娘简直坏的和样板戏里典型的反派人物差不多,不少义愤填膺的百姓都想现场扔臭狗屎。
可京城里没有磨石巷,倒是有一个石磨巷,有些脑子灵光的,住在附近的,再一个前些日子吴翠花大闹娘家,谁不知道啊,一下子就串联起来了。
就这样,吴家在几条巷子也算是出名了。
虽然没有被扔臭狗屎,但是出门被老太太们唾一口还是有的。
吴翠花在茶馆讲这故事的时候也去听了,捂着嘴巴一边听一边哭,倒不是又想起了自己的悲惨往事,而是怕自己一个嘴秃噜皮就将自己就是那小翠说出来了。
听着周围和她一起听书的百姓骂她那亲爹和后娘,吴翠花都觉得心灵都被净化了,虽然进耳朵的话都有那么一点点不雅。
“那亲爹脑袋被驴踢了吧,竟然这么对自个儿亲姑娘。”
“可不是嘛,那驴一天啥事没干,竟踢他脑袋了。”
“哟,这后娘当了几辈子门后面的扫帚吧,专捡脏事儿做。”
“种地不出苗,一家子都是纯纯的坏种。”
“......”
吴翠花听得认真,心情美妙,倒是一旁陪她一起来的宋老太她们,心情不怎么美妙,这说书的为了烘托悲伤气氛还私加了不少个人感情在里面,主角小翠更凄惨了。
黄有翠偷偷抹眼泪,算了,算了,以后吴翠花这婆娘瞎子拉面的时候自个儿就装看不到了。
听完书后,吴翠花又去书局买了一本,决定以后这书就当传家宝留着。
这哪是故事啊,这可是她的自传!
这故事卖的火爆,宋沛年得到的分成也被分了三份,交给了公中一份,他自个儿一份,还给了吴翠花一份。
吴翠花不肯收,还是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