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负责的事务,都有相关委员会制定法案。
袁可立、陈继儒满意离去,钱谦益则有些失落,脚步也慢了点。
让他没想到的是,皇帝没过多久,又叫他回去,说是还有事交代。
心中疑惑的钱谦益,闷闷不乐地返回乾清宫,听到皇帝的第一句话,就高兴地险些跳起来:
“翰林院掌院?”
“以后由我兼任?”
有些不敢相信,钱谦益实在没想到,皇帝又送来了大礼。
朱由检肯定地点头道:
“礼部成尚书现在成了协办大学士,以后的精力必然主要在内阁那边。”
“礼部的事务,需要右侍郎李标分担。”
“他的身体不好,再兼任翰林院掌院就太累了。”
“先生年富力强,又是翰林院出身,正好多担待些。”
钱谦益对此当然很是欢喜,又期期艾艾地道:
“翰林院掌院,通常由礼部右侍郎兼任。”
“臣只是太常寺卿,身份是不是还差了点?”
这是想要升官,朱由检听得险些笑出来,却不能不憋着严肃道:
“嗯!确实差了一点。”
“正好礼部现在也缺人,钱先生就添注礼部右侍郎,多帮成尚书分担些事务。”
“这礼乐教化工作,需要先生多担待。”
钱谦益这下彻底高兴了,认识到皇帝要大用自己。
他现在加了礼部右侍郎,下一届就能至少成为左侍郎,甚至有担任尚书和入阁的机会。
反之,就只能再等一届,先当上右侍郎,才能继续升迁。
所以他对这个任命当然很高兴,更别说能执掌翰林院。
这可是内阁储才之地,大明的内阁大学士,基本都是出自翰林。
钱谦益只要仔细经营,就能用《春秋》注释拉拢一批班底,还是很快能大用的人才。
这对于刚从东林自立的他来说,显然非常重要。
实学派同样能到补充,由这些中坚力量完善。
朱由检也是因为这点,让钱谦益掌管翰林院。
同时,他希望改变一下翰林院的职能,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