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推荐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奥曲肽)或血管加压素(或其类似物特利加压素),最长可持续用药5天。(证据水平:高,一致率:%)。
止血药物
一项rct研究报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使用氨甲环酸有助于减少急诊内镜检查需要,但对病死率、再出血率没有改善。因氨甲环酸有引起血栓栓塞的风险,在其安全性被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确认前需谨慎使用。全身及局部使用血凝酶,经口服或胃管局部使用凝血酶、云南白药、硫糖铝或冰去甲肾上腺素盐水,疗效均不肯定。关于维生素k1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病患者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尚无相关rct研究报道。
陈述1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慎用止血药物。(证据水平:低,一致率:92%)。
抗菌药物
肝硬化伴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感染风险可由child-pugh分级进行评估。child-pugh分级越高,感染风险越高。酗酒或饮酒的child-pugha级患者在静脉曲张出血后,也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对于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有利于止血,降低再出血和感染的发生,30天病死率也更低。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有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晚期肝硬化出血患者中,静脉输注头孢曲松对细菌感染预防的效果要优于口服诺氟沙星,另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头孢曲松3天和7天疗程相比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陈述15:对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预防性抗菌治疗(证据水平:高,一致率:83%)。
抗栓药物
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药物。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抗栓药物是否停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决策。推荐与专科医师共同权衡出血与缺血的风险,完成个体化评估。一般不宜常规全部停药。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出血后停用抗栓药物和血栓事件增加及生存率降低有关。一项小样本rct研究显示,继往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停药8周后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维持治疗者,主要死亡原因为血栓事件,且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的抗血小板治疗,需要从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出血风险两方面考虑。如果药物非必要,如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应予以停药,临床需要时再进行评估。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二级预防应采用个体化策略,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