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更好地了解mdscs的全身分布,我们还研究了mdscs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的比例。仅在接种llc细胞一周后,tb小鼠外周血中的mdsc百分比是无瘤小鼠的两倍(±%vs.±%,p<),3周后的mdsc百分比是无瘤小鼠的5倍(±%vs.±%,p<)。tb小鼠外周血中pmn-mdscs的比例也增加,而m-mdscs的比例与肿瘤大小无关。
pd-l1是肿瘤细胞、mdscs、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的最重要的检查点分子之一。为了确定tb小鼠mdscs的pd-l1表达是否与健康小鼠不同,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测试了mdscs的pd-l1表达。结果表明,tme中mdscs上pd-l1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从在llc细胞接种后的第一周±逐渐增加到第四周的1,±(p<),这表明pd-l1在我们模型中的mdsc中具有潜在作用。
在脾脏和骨髓中,随着肿瘤的发展,mdscs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其模式与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mdscs相同。此外,我们在tb小鼠中观察到明显的脾肿大,这与我们观察到的mdscs在脾内聚集一致。
为了确定局部照射对肿瘤生长和mdscs的影响,当肿瘤直径达到mm时,我们使用大分割rt(20gy/f)治疗皮下llc肿瘤。放疗导致肿瘤进展延迟长达一周,在第7至第10天的最小体积约为500mm3,但此后肿瘤开始再生。根据放疗前后肿瘤生长曲线,我们选择放疗后第3天为再生前生长,放疗后1周为肿瘤体积最小时为再生开始,放疗后2周和3周为再生阶段。肿瘤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未治疗的肿瘤相比,放疗后的肿瘤中有更多的浸润性炎症细胞。随后的cd11b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大多数炎症细胞是cd11b+髓系细胞,这表明局部照射可能导致mdscs的积累。为了证实我们的假设,我们在局部照射后的不同时间点对总mdscs和这两个亚群进行了流式细胞术分析。局部照射后,放疗后肿瘤浸润mdscs的比例比未治疗肿瘤高2倍(ctrlvs.rt=±%vs.±%,p<)。pmn-mdscs与总mdscs具有相同的增加趋势(ctrlvs.rt=±%vs.±%,p<),而m-mdsc比例保持在约%,且与肿瘤大小和治疗无关。外周血情况同肿瘤组织。
为了确定受照射肿瘤中pmn-mdsc的逐渐积累是否有助于llc肿瘤的再生长,或者这种积累是否仅仅是肿瘤生长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