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仃笑了:“所以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想法,不是命令,也不是任务,就是聊聊——你觉得咱们厂最缺的是什么?”
于是,会议变成了聊天,虽然还有些拘谨,但至少有人开始说了。
“我觉得吧,就是没什么人情味。”一个人说。
“对,有时候生病请假,连个问候都没有。”
“要是能一起吃顿饭就好了。”
刘好仃把这些话都记了下来,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
第二天,调研问卷开始发放。
刘好仃特意把内容简化成了十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你觉得咱们厂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给厂里提建议,你会说什么?”等等。
他还安排了几名会普通话的年轻人,专门负责协助那些识字不多的员工填写。
问卷回收的过程并不顺利,有的员工一脸疑惑地看着题目,有的干脆直接问:“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
“有用。”刘好仃笑着说,“等你们看到结果就知道了。”
几天后,所有问卷汇总完成,他坐在办公室里,一页页翻着。
有员工写道:“我觉得咱们厂最缺的是‘一起做事的人情味’。”
这句话被他圈出来,贴在了墙上,和之前那句“我只当这是个打工的地方”并排挂着。
那天晚上,他独自一人走在厂区的小路上,路灯昏黄,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他想起自己刚进厂那年,大家下班后还会聚在一起喝酒、打牌,笑声从宿舍楼一直传到车间门口。而现在,很多人下班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
他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
星星不多,但有一颗特别亮。
他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文化建设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场修行。
第二天,他召集调研小组开了个小会。
“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小王问。
“先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我们要让员工知道,他们不只是在打工,而是在参与一个集体。”
“那具体怎么做?”
“先从小事做起。”刘好仃说,“比如,每月一次的班组聚会,或者生日祝福短信,再或者,组织一次技能比拼。”
“这些不都是形式主义吗?”
“形式可以有,但关键是要用心。”刘好仃看着他们,“只要我们做下去,员工就会慢慢感受到变化。”
“那你打算怎么推进?”
“先找几个试点班组,看看效果。”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然后根据反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