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都市言情>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第515集: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5集:国际化人才稀缺分析(2 / 3)

不是要找会说英语的人,而是要找愿意理解不同文化的人。”

会议继续进行。

阿芳开始引导大家讨论“国际理解力”的具体表现,比如:

是否了解不同国家的沟通习惯?

是否能适应不同的时间观念?(比如有些国家讲“准时”,有些国家讲“大概”)

是否能在跨部门协作中考虑文化差异?

“比如物流调度。”刘好仃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调度员只知道中国的物流节奏,那他处理国际订单时就容易出问题。”

“比如?”小张问。

“比如中东的客户喜欢提前确认,欧洲的客户更喜欢灵活调整,而日本客户则希望一切都按计划走。”刘好仃顿了顿,“这不是语言问题,是理解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翻译者’,而不是‘语言翻译者’?”阿芳总结。

“差不多。”刘好仃点头,“就像老赵说的,开会的方式比说什么更重要。”

正说着,门被推开,老赵探了个脑袋进来:“不好意思,刚把仓库的货单理完。”

“来得正好。”刘好仃示意他进来,“你刚说你在德国学到的不是技术,是他们怎么开会。说说看。”

老赵坐下,挠了挠头:“其实很简单。德国人开会,每个人都要发言,而且不能打断别人。”

“那跟我们有什么区别?”小张问。

“区别大了。”老赵笑了笑,“我们开会,有时候一个人说,其他人要么不说话,要么插话。德国人不是,他们轮流说,而且听得很认真。”

“这算国际化能力?”阿芳问。

“当然。”刘好仃点头,“这说明他们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也懂得倾听。”

“所以国际化不是说你得会说德语、法语、阿拉伯语,而是你得理解不同文化的做事方式。”阿芳在白板上又加了一句:

“国际理解力 = 文化尊重 + 沟通适应”

“这比‘语言能力’靠谱多了。”小张点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做人才地图了?”

“可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先从现有员工中找,有没有谁在跨文化协作上有经验。”

“比如老赵。”阿芳笑了。

“比如老赵。”刘好仃也笑了,“还有那些在问卷里画问号的人。他们不是不懂,是还没被看见。”

会议继续。

小张开始整理行业报告,阿芳负责细化“国际理解力”的评估维度,老赵则开始回忆自己在德国的更多细节。

本小章还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