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没急着回答,而是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大圈,然后在里面写了几个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标准、成本、趋势。
“你们说的这些,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他转过身,语气平静,“国际市场就像一锅大杂烩,啥都有,但火候不好掌握。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下锅,而是先把食材分清楚。”
“刘哥,你的意思是……”阿芳若有所思。
“对,我们要做的,是先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刘好仃点点头,“比如,汇率波动背后是不是有政策调整?环保标准不同是不是和文化认知有关?”
“明白了,”阿芳眼前一亮,“咱们得把信息从‘一堆数据’变成‘有逻辑的故事’。”
“对头。”刘好仃笑了,“不然咱们就是拿着菜谱炒菜,炒出来啥样全靠运气。”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马拉松”。会议室里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
“你发现没,非洲这边的政策变化特别快,但他们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也在上升。”
“是啊,我查了一下,那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可能和他们那边的教育政策有关。”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产品设计上加点环保元素?”
“还可以在推广上用本地语言,比如用非洲本地的图腾元素做包装?”
刘好仃听着这些讨论,心里渐渐有了底。虽然大家经验不足,但思维活跃,而且愿意尝试。他开始意识到,国际市场虽然复杂,但只要方法对了,就不是无解的难题。
可就在大家信心满满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
“刘哥,我们分析完数据,发现一个问题。”阿芳皱着眉,“国际市场变化太快,咱们现在做的分析,可能到下个月就过时了。”
“而且,有些数据之间是矛盾的。”另一个同事也补充,“比如一个国家的政策说是支持环保产业,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又对进口环保产品加税。”
“这就像说一个人嘴上说减肥,手里还拿着炸鸡。”刘好仃笑着接话,随即语气一沉,“这说明,国际市场不是线性的,是多维度的。咱们不能只看表面,得看背后的利益链。”
“那怎么办?”阿芳问。
“怎么办?”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咱们得把分析结果分成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边写边说:
“宏观是大环境,比如全球经济走势、国际政策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