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乔微笑摇头:"臣只记得陛下的知遇之恩,同僚的鼎力相助,其他的,不足挂齿。"
宴毕,皇帝赐给林乔一块亲手题写的匾额"经世济民",又赏了诸多珍宝,并特许他使用驿传归乡,派御医沿途照料。
离京那日,秋风送爽。林乔的行李出人意料的简单——几箱书籍,一些随身衣物,还有皇帝和大臣们赠送的纪念品。倒是林蔚准备的礼物堆了满满三车,都是带给青山县乡亲们的。
城门处,前来送行的官员排成长队。张御史已经作古,接替他的是当年那个爱和小树辩论的陈侍郎之子。徐光启白发苍苍,拄着拐杖,非要敬林乔一杯践行酒。就连当年反对最激烈的严世蕃,也派儿子送来一副亲手写的对联。
"爹,真的不再多留些时日吗?"林蔚扶着父亲上车,眼中满是不舍。
林乔拍拍儿子的手:"你如今独当一面,爹很放心。记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凡事多替百姓着想,就不会错。"
林蔚重重点头,突然从怀中取出一本手稿:"爹,这是我根据佛郎机人的水利书改良的《新式河工全书》,请您过目。"
林乔翻开一看,里面不仅有详细的图纸和计算方法,还有许多实地应用的案例。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当年那个拆解自鸣钟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能够着书立说的栋梁之材了。
"好,好..."林乔声音微颤,"比你爹强多了。"
林蔚突然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儿子能有今日,全赖父亲教诲。父亲归乡后务必保重身体,儿子每年都会带孙儿们回去看望。"
林乔扶起儿子,父子相拥而泣。周围的官员无不感动,有人甚至偷偷拭泪。
车队缓缓启程,京城的轮廓渐渐远去。林乔靠在车窗边,望着路旁金黄的稻田和忙碌的农人,心中无比平静。这一生,他尽力了。
旅途漫长,但沿途州县官员听说林乔经过,纷纷出城相迎。有些地方还自发组织了仪仗,称要送"林青天"一程。林乔不胜其扰,后来干脆改走小路,避开这些应酬。
一个月后,当熟悉的青山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林乔忍不住老泪纵横。三十年宦海沉浮,魂牵梦萦的,始终是这片土地。
青山县城门处,早已挤满了迎接的人群。知县带着全体衙役列队恭候,当年耕读堂的学生们如今都已年过半百,带着自己的子孙前来。更让林乔惊喜的是,青山村的乡亲们几乎倾巢而出,打出了"欢迎林公回乡"的横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