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多连阴雨,中秋天气晴朗;冬季寒冷干燥,降雪较少 。历年平均气温12.5℃ ,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境内河流主要有洨河、沙河等,受降水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土层深厚,适宜农作物生长。
三、经济发展:农业与工业并行
赵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粮食、梨果、畜牧是三大支柱产业。全县耕地面积76万亩,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赵县雪花梨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25万亩,果实个大、皮薄、汁多、味甜,被誉为“天下第一梨” ,产品远销国内外。畜牧业以奶牛、生猪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方面,形成了生物产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生物产业以淀粉及制品加工为主,拥有多家大型淀粉生产企业;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雄厚,产品涵盖棉纺、印染、服装等多个领域;食品加工产业依托当地农产品资源,发展梨汁饮料、休闲食品等加工企业;装备制造产业则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四、文化底蕴:历史遗存与民俗传承
(一)历史文化遗迹
赵县拥有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代,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敞肩石拱桥,采用单孔敞肩石拱结构,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 ,桥身设计科学合理,造型美观大方,展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柏林禅寺,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初名观音院,南宋叫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元代称柏林禅寺 。寺院历史悠久,高僧辈出,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道场。寺内古柏众多,其中“唐柏”“宋柏”见证了千年岁月变迁。
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该经幢建于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通高16.44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民俗文化
赵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范庄龙牌会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活动以祭祀“龙牌”为核心,融合了民间信仰、戏曲表演、花会巡游等多种元素。周边数十个村庄的花会队伍汇聚于此,舞龙、舞狮、高跷、背灯挎鼓等表演精彩纷呈,吸引数万人参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