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上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热土
赵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与省会石家庄主城区直线距离约30公里。县域总面积675平方公里,下辖9镇2乡,共281个行政村 。9个镇分别是赵州镇、北王里镇、新寨店镇、韩村镇、南柏舍镇、范庄镇、沙河店镇、高村乡、前大章乡;2个乡为谢庄乡、王西章乡。截至2022年末,赵县户籍人口61.6万,这片土地承载着人们世代生活的记忆与发展的脉络。
一、历史沿革:跨越千年的行政变迁
赵县古称赵州,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先秦时期,其归属不断更迭,商朝时为方国属地,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归晋国,当时的赵县县城所在地被称作棘蒲。战国初期属中山国,后并入赵国版图。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灭赵后设赵郡,赵县地域纳入管辖。秦始皇二十六年推行郡县制,赵郡改为邯郸郡,同时赵县部分区域属巨鹿郡、恒山郡。
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在此设平棘县,归常山郡。此后历经朝代更替,行政区划频繁调整。西汉时,此地先后出现平棘侯国、宋子侯国、封斯侯国等;东汉建武年间,常山郡与中山国关系多次变动,但始终辖平棘县。三国时期,平棘县属魏国,太和六年归赵国。
南北朝北魏时,设殷州,赵郡归其管辖。北齐天保二年,因避太子名讳,殷州改名赵州,这是“赵州”名称的由来。此后隋唐五代时期,赵州在州、郡之间多次转换,先后隶属河北道、成德节度使等,且治所也有变动。
宋元时期,宋朝将赵州升为庆源军节度、庆源府;金代先改赵州为沃州;元代时,平棘县成为赵州州治。明清时期,明洪武初撤销平棘县,地域由赵州直管;清雍正三年,赵州升为直隶州,辖五县。
民国二年,赵州改为赵县,历经冀南道、大名道管辖,后直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赵县建立抗日政权,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后,赵县先后属石家庄专区、石家庄地区,1993年起归石家庄市管辖。
二、地理与自然环境
赵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中段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海拔46.6米,东部海拔33.9米 ,地面坡度在1/1500至1/2500之间。全县主要由滹沱河冲洪积扇、洨河冲洪积扇、沙河冲洪积扇三大地貌单元构成。
赵县属东部季风气候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气候差异明显。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天气多变;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8%;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