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坊>游戏竞技>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第5章 保定市《高阳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保定市《高阳县》(2 / 7)

县属北平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1年),因水涝,高阳县城从旧城迁至现址丰家口(一说丰家裕,为运河渡口,在今高阳县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并于1460年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天启四年(1624)高阳共有98个自然村,编为91个乡,设11社3屯。

清朝雍正二年(1724),高阳改属保定府。据清雍正八年(1730)《高阳县志》载,当时高阳县域东北部扩至今安新刘李庄,东南辖今任丘县的培里及河间县的龙关,西临清苑县东王庄。光绪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桥东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个村划归高阳,清苑县的王家庄也归属高阳。

民国时期,1913年,高阳县属范阳道(次年改称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阳先后属抗日民主政府冀中区、冀中四专区、十专区、九专区、七专区、九专区和保定专区。1948年,在高阳县设高阳市,下辖县城四街关及代家庄、南沙窝和北沙窝。

新中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58年蠡县并入;1960年改属保定市;1961年复属保定专区;1962年蠡县析出,高阳县恢复原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高阳县属保定市,至此,高阳县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阳县历代名人辈出。明清重臣孙承宗,作为明末军事战略家,曾以大学士身份督师蓟辽,修筑关宁锦防线,多次击退清军进攻,为保卫明朝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李鸿藻,在同治、光绪两朝为官,历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对晚清政治有着重要影响。留法勤工俭学首倡者李石曾,于1917年在布里村创办留法工艺学校,使高阳成为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众多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出国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锡疆、杨景山,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高阳人。抗日名将佟麟阁,在七七事变中,率部奋勇抵抗日军侵略,以身殉国,展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阳的戏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是北方昆曲的发源地。这里孕育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