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的西北部,阜新市的中北部,有一片广袤的土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其总面积达6246.2平方公里 。这里东西最大距离11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94公里 ,东邻彰武、新民、黑山三市县,西北与北票毗邻,南和北镇市、义县接壤,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库伦、奈曼两旗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历史沿革:岁月长河中的文化沉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这里属燕国北境 。汉代,此地为匈奴左地 。三国时,县境南部属(魏)昌黎郡(今义县),东、北两境属鲜卑地 。晋时,这里属宇文氏和慕容氏领地 。隋代,县境属辽西郡和契丹地 。唐代,归营州奚都督府和契丹地 。辽代,县境先后为懿州,成州、徽州、豪州等州县 。金立国后,初隶懿州,后属大定府 。元为辽阳行省懿州境地 。明代,县境西部为营州右屯卫,东部为广宁后屯卫 。1401年后,此地成为蒙古游牧地 。
清初,这里属扎萨克,后为土默特左翼旗,隶属卓索图盟(今朝阳境内) 。康熙三十一年,于此设养息牧场 。乾隆三年,蒙、汉分治归直隶承德府 。乾隆十三年,归塔子沟厅所属(今凌源) 。乾隆三十九年,县境属三座塔厅所辖 。光绪二十九年,由朝阳析置阜新县(治所在今内蒙奈曼旗青龙山乡境内),隶属承德府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府,此时县境归朝阳府所属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阜新县政府成立 。然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县政府改称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 。根据革命形势需要,阜新、彰武二县曾合并为“阜彰土苏联合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阜新全境解放 。与此同时,在北票、阜新、义县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同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撤销,恢复原建制,隶属于辽北省,后改属辽西省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归辽宁省 。1958年4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阜新县,成立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二、下辖乡镇:各具特色的区域
(一)佛寺镇
佛寺镇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古族聚居地之一,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厚 。这里的瑞应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