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作品散发出一种陈腐的气息,感情造作,像学究一样唠唠叨叨。他们的切身感受已经和自身的语言一齐死亡了。一个伟大民族竟有如此之多的平庸之作,实在让人诚惶诚恐。经得起细心推敲的作品真如凤毛麟角。任何作品都有其虚伪的一面。公众的食粮只有一丁点儿是真理,而大多数是谎言。人的精神是脆弱的,它不怎么适应绝对的真理。所有的作家都乐于把真理裹上虚伪的面纱呈现于大众面前。因为虚伪对每个人的精神都相宜,只是形式不同罢了。中国文学最虚伪之处还不在于作家想去表现没有感受到的事物,而在于他们想表现他们感受到了,然而却又是虚假的事物。文学是灵魂的一面真实的镜子。那些人的蠢相像浓雾似的在作品四周弥漫。中国作家愈是天真直率,就会愈加表现出中国人的特点,诸如自私的本性、懦弱的心灵、冷漠的自我主义。这类作品屡见不鲜,形形色色的谎言都在里面汇合。那种令人作呕的感觉从中国作家的枯竭的灵魂中无穷无尽地溢出,仿佛是从散发出霉味的阴沟里点滴而成。多少美好的事物被亵渎,多少高尚的情感遭到玷污。最糟糕的莫过于无病呻吟。这是一种恶习,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愚蠢癖好。他们把内心赤裸裸地示众,暴露隐私。他们讲个不停,却什么也没说。他们害怕面对生活,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却又热衷于扮演理想主义者的角色,自以为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声称欲推翻陈规陋习,然而他们本身就是陈规陋习的典范。他们一下一下像哮喘病发作似的划桨,也不至于使船稍稍偏离航道。是船在带着他们前进,连同他们的理想主义的长篇大论。到处是虚假的热情,矫揉造作;到处是没有阳光的阴森森的思想,缺乏阳刚的浩荡气概。光明!需要光明!从中国作家的心灵里流淌出来的阴柔的思想,散发出泥淖般的难闻气味,得用一种干燥而猛烈的劲风一扫而空。”
“我觉得你可以看看鸿影的作品。”范增懿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议。这是他从谈话一开始就想到的问题。
主编这时才像酒醒似的停止了他的宏篇大论,扭过头专注地看着鸿影,轻咳了一声,问道:
“带来了吗?”
“带来了。”鸿影边说边急急忙忙地递上了书稿。
主编接过书稿,马上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声不吭,很认真地一页页翻看着。他看了几页之后,就露出了惊讶的神情。鸿影最初以为对方不满意,内心很是忐忑,不知道主编会怎样毫不留情地评价他的作品。结果是他的忧虑纯属多余。主编一看完,就抬起头兴奋地嚷嚷说,他此前从未看过如此有趣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