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驱赶来的耕牛拖拽和后面民兵的奋力推动下,沿着一条不时需要铺设圆木的道路一点点向前移动。
它们太重了。
而江南的土质又太过于松软,不铺东西根本走不了。
在这些大炮设计中的阵地处,同样也是无数民兵,只不过他们都在地面高度以下,这些就近征召的后备役民兵正奋力挖掘,从横山堡火力覆盖范围之外开始,一条专门为大炮设计的交通壕正在向前延伸。
为了轰塌横山堡的外墙,这些大炮必须得尽量靠近,但横山堡居高临下,可以轻松用炮弹杀伤运输大炮的,想要把这四尊大炮运过去,只能挖一条倾斜向前的壕沟。至于说这些大炮从沟里推上去就不需要了,只要在它们前方挖出攻击面,在壕沟里面一样可以射击高处的横山堡,不过在这之前还得在它们的阵地前方修筑护墙。
这就是欧洲攻击那些棱堡的主要方式。
挖出倾斜甚至之字型交通壕,曲折向前延伸,不过不是一战那种,这种实际上要宽得多,当延伸到一定距离,就转向挖掘与棱堡平行的战壕,然后大炮通过这个体系运送到前沿。
二十四磅是最有效的。
这是西班牙人在荷兰的教训,他们通常四十八和二十四两种重炮,但二十四是最有效的。
另外还有重型臼炮。
射六十八磅实心弹向下砸。
实际上还有很多,因为单纯大炮轰塌城墙,并不能保证攻破棱堡,所以这个完全靠战壕支撑的进攻体系还得延伸,一直延伸到最前沿,挖到和守城方近距离对射的位置。然后就是李云龙那套,不过不是手榴弹,也有手榴弹,所以杨信也制造了一堆马尾手雷,真正更受欢迎的,在近距离互射的武器是枪榴弹。
好吧,应该可以这样称呼。
实际上就是一把枪管奇粗,但却有很短的火枪,里面装一颗手雷点燃引信用枪打出去。
效果……
听天由命吧!
至于挖地道也是主要手段,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守军最防的就是这个,甚至三分之二的工兵会死在他们挖掘的地道里,守军会用向地道灌硫磺毒烟来对付。
沃邦本人并不喜欢爆破。
他的标准攻城战术就是不断掘进的之字壕,之字壕连接平行壕,平行壕架大炮,一道不够继续向前,而且之字壕也不只一道,最终一般会在目标周围挖出三圈平行壕,用几条之字壕贯通,最里面一圈都能直接挖到棱堡护坡下。
当然,杨信不用这么麻烦。
他不信横山堡守军在城墙被二十四磅炮轰垮后还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