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过饭回来,阿梅已经把两份问卷初稿发到了群里。
“我把问题控制在十个以内,避免让人觉得烦。”她解释道,“重点收集高频痛点。”
“我看了一下,很多厂子都提到了一点。”王姐指着手机屏幕上的预览版,“他们说系统太死板,不能灵活应对突发需求。”
“比如什么情况?”老李问。
“像临时加单、紧急调货这些事。”王姐回道,“以前都是靠人情和关系,现在必须走标准流程。”
“所以问题不是流程不好。”刘好仃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仓库记录,“而是我们还没建立起‘例外处理’的机制。”
“你是说……特例通道?”小周抬起头。
“可以叫‘应急响应窗口’。”刘好仃点点头,“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按部就班,我们需要一套快速反应的流程。”
“那要不要在评分机制里加一个‘应急响应能力’指标?”阿梅问。
“可以考虑。”刘好仃沉思片刻,“不过现阶段,先把这个窗口建立起来,由专人负责,确保不影响整体评分体系。”
“我可以来做这部分。”小周主动请缨,“我对系统比较熟,能快速判断哪些是可以走特例的。”
“那就交给你。”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不是开后门,而是建桥梁。”
几天后,问卷结果陆续回收上来。
“整体来看,供应商对我们的新机制评价还不错。”阿梅展示着汇总图表,“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合作变得更透明了。”
“但也有几个关键问题。”王姐继续说道,“沟通效率下降、审批周期变长、突发需求响应慢。”
“内部员工也有类似反馈。”阿梅接着说,“特别是采购和仓储部门,觉得流程变繁琐了。”
“这不是坏事。”刘好仃听完后,并没有皱眉,“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规则,但现在需要让它更有温度。”
“怎么理解?”老李问。
“就像盖房子。”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现在有了结构,但还没装窗户和门。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这个结构既能挡住风雨,又能通风透气。”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制度里加入人性化设计?”王姐若有所思。
“正是如此。”刘好仃点头,“比如刚才说的应急窗口,比如定期与供应商沟通会,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员工培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培训……”小周突然开口,“其实很多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