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刘好仃点头,“这叫‘经验编码’。咱们先把能写的写下来,能录的录下来,能教的教下来。然后,再找人来学。”
小王一边记一边问:“那引进呢?你不是说要双线并进?”
“当然。”刘好仃语气沉稳,“引进不是为了替换,是为了补充。我们要找那些既有技术背景,又有工艺兴趣的人。比如,学过数据分析的,但愿意了解玻璃生产的;或者做过设备维护的,但愿意学点编程的。”
小王点点头:“这种人确实不多。”
“所以得提前布局。”刘好仃拿起那份技能清单,“我们要先搞清楚,哪些岗位最需要‘经验+数字’型的人才,然后按图索骥。”
他顿了顿,看着小王:“你不是说想进修吗?”
小王一愣:“啊?”
“你想学什么,我来安排。”刘好仃笑了笑,“你要是愿意,我可以推荐你去参加个数据可视化培训,下个月开始的。”
小王愣了几秒,忽然笑了:“师傅,你这是要让我从‘懂设备’变成‘懂数据’?”
“没错。”刘好仃点头,“你要是能走过去,别人也能。”
会议室里又安静下来,但这次不是沉默,而是一种逐渐清晰的节奏感。
老李推门进来的时候,正看见小王在文档里加了一个新标题:“经验编码机制调研提纲”。
“你们这是已经开干了?”他笑着问。
“差不多。”刘好仃递给他一份清单,“你看看,有没有漏的。”
老李接过,扫了一眼,点点头:“这上面写的,都是咱们厂里最缺的东西。”
他顿了顿,抬眼看着刘好仃:“可问题是,光靠这些,能留住人吗?”
“留不住也得留。”刘好仃语气平静,“我们不是要他们一辈子在这儿,而是要他们在这儿学到东西,再传下去。”
老李没说话,只是低头看着那份清单,眼神里有些复杂。
“你知道吗?”刘好仃忽然说,“昨天赵师傅在调研表上写了句‘希望我的手艺还能教给后人’。”
老李点点头:“他跟我说过。”
“那咱们就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刘好仃轻轻敲了敲桌子,“不是靠一个人,是靠一套机制。”
会议室里,阳光已经挪到了白板的中央,那句“经验 + 数字 = 未来核心竞争力”在光线下显得格外耀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王忽然抬头:“师傅,我突然有个想法。”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