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做得再好,人家不知道,就是白搭。”他说。
阿芳抬头看他:“那我们要不要主动去拜访?”
“时机还没到。”刘好仃摇头,“先把基础数据摸清楚再说。”
上午十点左右,阿芳已经打了三通回访电话。第一通还算顺利,对方听说是玻璃厂的,态度不错,还提了个建议。
“你们现在发货倒是快了,但我们提的需求没人回应。”客户说。
阿芳记了下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第二通电话直接被挂了,第三通说是打错了号码。她叹了口气,准备再试一次。
“喂,请问是张总吗?这里是深圳玻璃厂的客服,我是阿芳,想做个简单的回访。”
这次对方没挂,但语气冷淡:“你们又要做问卷?”
“不是问卷,是想听听您的真实想法。”阿芳语气温和,“比如,您对我们发货、沟通这些方面有什么建议?”
对方沉默了几秒,才开口:“说实话,你们现在发货确实快了,但我下单之后基本没人跟进,有时候我都忘了是不是已经发了。”
阿芳赶紧记录下来:“我们会改进的,谢谢您。”
挂了电话,她揉了揉太阳穴,心想:原来客户不是嫌慢,是嫌我们“隐形”。
下午,小林那边也开始整理回收回来的问卷。目前只有七份,数量不多,但每一份都写得很认真。
“有个客户说希望每次都有专人对接。”小林指着一条留言,“他说怕换了人就不记得之前的事。”
刘好仃点点头:“这是个信号。”
他翻开笔记本,在“客户体验”一页写下:专属对接、信息延续、主动反馈。
“咱们以前只顾着内部流程,忽略了客户的感受。”他说,“现在得反过来,先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再调整我们怎么做。”
傍晚下班前,阿芳汇总了当天的回访内容,做成了一份初步报告。她将客户反馈按类别分成了三类:交付、沟通、服务。
“大部分人都提到了透明度的问题。”她说,“比如订单状态查不到,或者有人接单后就没下文了。”
刘好仃看着报告,眉头微微皱起:“这说明我们在执行层面没问题,但在反馈环节缺了东西。”
“那下一步呢?”小林问。
“继续收集,扩大样本量。”刘好仃说,“同时,我们要想办法让客户知道他们的意见真的会被重视。”
阿芳补充道:“可以考虑在回访结束时告诉他们,我们会把反馈整理成报告,并定期更新进展。”
“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