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结束,人群散去,但几个年轻人围在阿芳身边,问这问那。刘好仃看着他们,心里忽然踏实了些。
食堂的灯泡还没全亮,天花板上的吊扇缓缓转动,卷起一股陈年油烟味。桌椅横七竖八地摆着,地上还有几粒饭粒,像是昨天的午餐还没彻底散场。
“这地方……真能上课?”小张皱眉。
“当然。”刘好仃已经卷起袖子,搬起一张桌子,“你负责贴国际订单样本,我来挂客户反馈墙。”
“客户反馈墙?”
“对。”刘好仃指着一面空白的墙,“把客户写的评价贴上去,让他们看看,自己做的玻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颜色偏蓝’‘边缘有裂纹’‘包装不规范’……”
“明白了。”小张开始整理文件,“那我再加点图片。”
“对,视觉冲击力强。”
食堂一角,阿芳正在调试投影仪,老赵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一张照片。
“这是我拍的。”老赵指着照片里一个德国工人,“你看,他跟我一样,都是站在仓库门口抽烟。”
“那你俩谁更帅?”阿芳开玩笑。
“我。”老赵一本正经,“他没我有眼神。”
“那你第一节课就讲‘如何用眼神读懂客户情绪’吧。”
“好。”老赵点点头,“不过我得先学会用PPT。”
“你不会?”
“我会开会,不会做PPT。”老赵耸肩,“这不也是国际化能力的一部分吗?”
“是是是。”阿芳笑,“我教你。”
培训当天,食堂门口挂着一条横幅:“国际化能力种子班第一课”。几个字是刘好仃用毛笔写的,墨迹还没干,风一吹就有点晕开。
“这字……有点抽象。”小张说。
“抽象点好。”刘好仃端着枸杞茶,“说明我们有国际范儿。”
第一课开始前,十几号员工陆续走进食堂,有人穿着工装,有人换了干净衣服。他们看着墙上贴的客户反馈,有的皱眉,有的点头,还有的忍不住笑出声。
“‘包装像快递’……这客户是真不会夸人。”一个搬运工说。
“但他说的是实话。”刘好仃走上讲台,“我们包装确实像快递。”
台下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鼓掌。
老赵站在投影仪前,手里拿着遥控器,像个临时上岗的讲师。
“我在德国三个月,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是他们怎么开会。”他开口,“他们开会,不是吵架,是讲逻辑。”
这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