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台下有人点头。
“比如,客户来仓库验收,我一眼就能看出他不满意。不是他说了什么,是他的眼神。”老赵指着自己的眼睛,“眼神,是最直接的语言。”
台下有人掏出笔记本开始记。
“所以,国际化能力,不是你会几门语言,是你能不能读懂别人。”老赵继续说,“哪怕对方一个字不说。”
刘好仃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尊重”,然后画了个问号。
课后,几个员工围在刘好仃身边,问这问那。
“刘哥,这种课,以后还会有吗?”
“当然。”刘好仃笑着点头,“下周我们讲‘车间里的国际化案例’。”
“那我得准备点东西。”一个搬运工突然说,“我之前和一个意大利客户用手势沟通,居然成交了。”
“那你来分享。”刘好仃拍拍他肩膀,“国际化,不是管理层的事,是每个人的事。”
员工们陆续离开,食堂恢复了安静。刘好仃站在讲台上,看着空荡荡的椅子和墙上的客户反馈,忽然觉得这地方有点像一个舞台,虽然简陋,但有人愿意上台表演。
“你觉得,他们真能学会吗?”阿芳走过来。
“不是学会,是唤醒。”刘好仃说,“他们不是没能力,是没机会。”
“那下一步呢?”
“下一步,我们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沟通适应”下面写下:“= 非语言 + 理解力”。
窗外,夕阳落在玻璃厂的屋顶上,反射出一片金光。远处一辆国际物流车缓缓驶入厂区,车尾的标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准备离开。
“对了,”阿芳忽然说,“李强刚刚问我,他能不能申请下一阶段的培训。”
“当然可以。”刘好仃笑了笑,“他不是质检员,他是国际化种子。”
风从窗外吹进来,掀动了讲台上的讲义,也吹动了墙上贴着的一张客户反馈纸。
“包装像快递。”那句话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被重新审视的价值。
刘好仃走出食堂,阳光洒在他脸上,暖暖的。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