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一年下来就是数万贯。
“这是必要的支出,省不得。”
刘靖说着,又将另一份册子递过去:“三公且在看看这个。”
“好。”
胡三公接过册子,将单照凑到右眼上,仔细查看。
单照,又称叆叇,是唐宋时期的老花镜。
是的,这会儿就已经有老花镜了,只不过还很简陋,只有一片镜片,通常是用质地通透纯净的水晶打磨而成。
胡三公到底是老了,老眼昏花,不借助单照,没法看清那些蝇头小字。
看着看着,他脸色变了,无比凝重。
待看完之后,胡三公放下册子,目光震惊的看着刘靖,久久不语。
对方的反应,刘靖并不意外,问道:“三公觉得如何?”
胡三公感慨道:“好一个摊丁入亩,好一个火耗归公,好一个一条鞭法,老拙一直不信有生而知之之人,而今却是开了眼。刺史之智,老拙闻所未闻。”
这是仁政啊!
可谋万世之基的仁政!
而这样的仁政,却出自一个未及冠的少年之手,这让胡三公如何不震惊。
宦海沉浮几十载,什么样的妖孽他没见过?
但刘靖这样的,还真是头一回儿见。
刘靖也不好解释,干脆默不作声,认下了这份功劳。
只能在心中默默给张居正道了声歉。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在这个时候出现,完全是划时代的。
须知,唐时以前,赋税是分开的。
赋是赋,税是税。
唐朝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统一赋税,同时也不必再区分土户、客户等,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就需上籍征税。每年两收,分别在夏收与秋收之时征税。
但,两税法只是统一了赋税,却并未统一徭役。
地方兴修水利,便会征发民夫,这是一种徭役。
打仗征发随军民夫,亦是一种徭役。
类似这样的徭役有许多,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唐时规定,上至五十六,下至二十三的男丁,每人每年需服役二十日。
如果有人不想去,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去,那怎么办?
简单,花钱!
若不服役,可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抵充,称为“庸”。
而一条鞭法将赋税与徭役,全部统一。
不想服徭役,直接交钱,官府会用这笔钱,去雇佣人顶替你去。
如此一来,使得税收更加简洁精干,也能防止官员佐属趁机上下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