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准备过去一些年之后再来个旧事重提。
至于现在,那就暂且先忍耐一手。
而屠格涅夫不知道是,很多作家在嘲讽和批评的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和评论家们在私底下有这样的对话:
“关于那位俄国人的那些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过之后常常会回想起来,而且越想就越是觉得写得好,看来我真是疯了!”
“我怎么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些小说的质量未免高的出奇了,就算是翻译过来依旧能感受到它们的优秀。”
“可如果按照那位屠格涅夫的讲述,这些小说统统都是由一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写下,那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莫非缪斯做了那位米哈伊尔的情人不成?但缪斯就算会谈恋爱那也应该跟我们法国人谈才对!”
“我倒是更加怀疑这位米哈伊尔其实是一个组织,粗鄙的俄国人专门塑造了这么一个可怕的形象,来入侵我们法国的文化.”
即便一部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会有怎样的待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再怎么说,作品的质量是不会说谎的,因此在一些法国作家和评论家们那里,在批评和嘲讽的同时,内心也是真的隐隐间感觉有些不安。
粗鄙的圣彼得堡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物?
而小说翻译过来的同时,那些诗歌自然也不会落下,比起小说,诗歌所面临的批评和围攻就更大了,毕竟在这一时期的法国,那是真正的写诗的才是最吊的,因此想要推广开来的阻力无疑就更大了。
不过被批评归被批评,倘若有人仔细观察过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即便被很多人批评,但它们却始终都在被各种各样的人讨论,以至于到最后真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些作品。
就连屠格涅夫本人,虽然整个过程他可谓是费心费力还挨了不少骂,但不知不觉间,他似乎也真的在巴黎的各种文学沙龙里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了无法被人忽视的人物。
正因如此,屠格涅夫在那位歌唱家维多利尔那里也是越发的受重视,成功由不知名的崇拜者晋升为了还算重要的客人,如此一来,屠格涅夫就真感觉自己的爱情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这感谢自己的同时,那也确实得感谢米哈伊尔一手。
而除了这些之外,那当然就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的事情了,在之前合同虽然已经签订,但想真正登上报纸肯定还得等上一部连载小说连载完再说。
谈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句法国在这方面的高效率,由于法国的报纸是除了周日休刊以外每天都发行,因此一部小说几乎要不了几个月就能在报纸上完结